美尚模型打造陜西最大的下沉式水利沙盤
李儀祉,男。出生于1882年2月20日。水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于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中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并親自主持建設陜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中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中國水利事業作出貢獻。
李儀祉,原名協,字宜之。父親李桐軒,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曾任陜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劇作家。伯父李仲特,數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陜西分會會長。
李議祉8歲就讀,17歲時(1898年)考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深受陜西提學使葉伯皋的賞識,次年被推薦人涇陽崇實書院讀書,學習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等著作,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曾寫下《權論》、《神道設教辟》、《新閨怨》、《女子不纏足歌》等反封建的作品。1900年人三原宏道學堂求學,與于右任結為學友,志同道合,開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6年李儀祉和其兄李約祉同在北京京師大學堂讀書,由井勿幕介紹同入同盟會。父親和伯父又是同盟會陜西分會重要成員,為辛亥革命做出過貢獻。因此當時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兩雙”的贊譽。
李儀祉青年時期積極參與反清反帝運動。1903年與其兄李約祉幫助于右任逃脫陜西巡撫允升的搜捕。1905年上書清廷御史王步瀛,痛斥他奏請清廷鎮壓天津、上海工人學生罷工罷課的革命行動,反對美國,要求廢除中美關于旅美華僑不平等條約。1908年他上書控告蒲城縣知縣李體仁殘酷鎮壓學生的罪行,迫使清政府將李體仁革職。
1911年武昌起義后,在德國學習的李儀祉綴學,辭去柏林東方學院講授中文的邀請,買了一支手槍和幾十發子彈,只身回國,投筆從戎,參加辛亥革命,到起義軍占領的上海江南制造局習射步槍。后因南北議和,民國成立,李轉而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術,為發展中國近代水利事業奮斗終生。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李儀祉抱病積極投入抗日運動,加入陜西各界抗敵后援會,在報紙和電臺發表文章和講話,宣傳抗日,組織募捐。同時組織渭惠渠、織女渠的施工,以富國強兵的實際行動,支援抗日。終因積勞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市,終年57歲。
李儀祉畢生致力于水利事業。他不僅精通水利工程技術,而且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著述豐厚,多達200余冊(篇),尤長詩歌、戲劇,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劇作家。1938年逝世后,在西安參加追悼會的達萬人之多,當靈柩運到涇陽陵園時,當地群眾有五千人揮淚送葬。國民政府發了特令褒揚,稱他“德器深純,精研水利,早歲倡辦河海工程學校,成材甚眾。近來開渠、浚河、導運等工事,尤瘁心力,績效懋著。”《大公報》發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范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于右任為陵園作挽聯稱:“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
建國由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了《李儀祉水利論著選集》,陜西省擴建了儀祉農校、陜西機械學院樹立了李儀祉像、徑惠管理局擴建了李儀祉陵園,陜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廳與陜西電視臺,聯合拍攝播放了反映李儀祉生平的八集電視連續劇<江河赤子>等。又經陜西省政府批準,在1992年隆重舉行李儀祉誕生110周年和涇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