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四大館建設規劃 四大館設計圖及方案
耗資預算超40億人民幣的廣州文化設施“四大館”設計國際競賽作品出爐———官方一下拋出16個方案向市民征詢意見,“三館一場”和“一館一園”各8個。記者獲悉,位于“三館一場”規劃范圍內的T IT創意產業園在大部分方案中都予以部分保留。廣州市規劃局方面稱,爭取月底出優勝方案,三月底出深化方案。圖為其中一個建筑設計方案。
多數方案部分保留TIT創意產業園
但未提及被保留部分以后會作何種用途
位于“三館一場”范圍內的T IT創意產業園是去是留?去年的一次規委會上,廣州市長陳建華就曾表態,T IT創意產業園的建筑是很好的工業遺產,體現城市文化和歷史變遷脈絡,“可以有選擇地保留”。而8個方案中,大多數方案都不同程度保留了T IT的元素。
廣州市規劃局方面稱,在處理與現狀T IT園區的關系方面,方案一、三、五局部保留了T IT園區,實現新舊建筑的融合利用;方案四復建部分T IT園區內的典型建筑,方案七保留園區內樹木,方案八保留原建筑痕跡作為景觀元素。
以方案三為例,其底層公園的設計將通過升起的綠色活動平臺,并整合部分保留的T IT建筑文化資源,形成底層架空的公共活動廣場,強調了三館與廣場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方案五則顯示,現存的T IT創意園中的樓房是已廢置的工業建筑,它們作為舊時城市和工業的象征被保留下來,并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證和記憶。規劃在景觀地塊系統中匯集了這些建筑,使它們成為公共空間活動的一個關鍵節點。這個區域中這些現存的、具有活力的元素,將使新城市規劃更加具有生機,這種低層建筑將在現有的活動和新文化創意之間形成過渡。
廣州市規劃局相關人士說,除了跟場館建設有明顯沖突的部分之外,多數方案都對T IT創意產業園作了部分保留,被保留部分以后會作何種用途?該人士表示方案暫時未深化到那個程度。
據悉,T IT創意產業園原是廣州紡織機械廠老廠區,通過“三舊”改造,老廠區的300多棵大樹和五十年歷史的廠房車間被完整保留下來,改造后的T .I.T創意園以紡織服裝為主題,曾一度是廣州市舊廠房改造的典范。
官方稱,按照功能布局規劃對都會區的定位,為實現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醞釀和廣泛征求意見,決定在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建設文化設施“四大館”,打造以廣州塔為中心,北有花城廣場,南有嶺南廣場,十大精品文化設施薈萃的世界級的文化高地。
根據官方的解讀,未來,珠江南北以廣州塔為統領,花城廣場有廣州大劇院、省博物館、市圖書館、市第二少年宮;嶺南廣場有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加上廣州塔西側的廣州國際媒體港,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文化設施“四大館”分為“三館一場”和“一館一園”兩片。“三館一場”位于廣州塔南側,北至珠江,南至新港中路,西聯赤崗領事館區,東至赤崗北路,總用地面積55.5公頃,包括廣州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和嶺南廣場四個項目。這次“三館一場”競賽內容包括整體城市設計、整體綜合交通規劃、嶺南廣場地下空間規劃以及“三館”的建筑設計。根據此前報道,“三館”將分別投入12億(即總共36億元)進行建設。
“一館一園”亦即廣州文化館項目,位于海珠湖公園北側,東起新光快速,西至楊灣涌,南抵海珠湖,北至新滘南路,總用地面積34 .5公頃,包括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一館一園”這次的競賽內容包括整體環境景觀設計和具體的建筑設計。其中建筑設計內容包括公共文化中心(廣州文化館主體樓)、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廣州之路圖片展覽館、廣州文藝中心和嶺南大觀園八大園。根據此前報道,廣州文化館計劃投資4 .5億元人民幣。
據悉,廣州市規劃局于2013年5月開始組織廣州文化設施“四大館”設計國際競賽,9月發布競賽公告,共114家設計團隊積極報名參與。競賽委員會組織專家從中評出16家來自法國、美國、德國、荷蘭、瑞士、丹麥、西班牙、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及內地的參賽單位,按每個項目8家的設定分別開展兩個項目的設計競賽,經過80天的設計,16家設計團隊在上月底全部按時完成設計任務。
“一館一園”的四個特點是“景觀文脈、園中有園、濱水空間、地域特色”。以地域特色為例,方案四顯示,從適應嶺南氣候特征的傳統建筑的騎樓、庭院、廳堂、敞廊、門樓等元素進行片段的抽取,然后根據不同的體量重新組合。榕樹裝置靈感來源于嶺南的大榕樹,是整個園區綠色生態節能系統的核心載體。方案五的建筑設計充分尊重嶺南文化特質,配合規劃的山水布局,地塊東區由“水街”和“迴廊”作為主線串起各院落,維持了聚落之間的整體性。
無論是“圍龍屋”還是“墨硯造型”,“三館一場”展示區的大模型全部只有美術館的具體造型,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局相關人士處獲悉,廣州博物館和廣州科學館目前仍然處于概念設計階段,而廣州美術館已經做了建筑方案,據悉,根據征地拆遷等各項工作的不同進度,廣州美術館和廣州文化館會首先啟動建設工作。
圖為方案《嶺南造園 五魚逐穗》。整體設計吸取嶺南造園精髓:建筑造型方正,園林采用固有自然形態。五魚逐穗的構思聯系舊城軸線的五羊傳說,魚作為生態濕地隱喻符號,形成向心式布局。
圖為方案《內陸與海洋 文化交融》。設計靈感取自于北來的內陸文化與南來的海洋文化交融而成的嶺南文化。環線串聯東西地塊,通過線的交疊表達海陸文化的交融,同時將地塊分為東區、中區、西區。方案的北環線為代表內陸文化的人文軸,南環線為代表海洋文化的濱水軸,由此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文化脈絡。方案在人文軸與濱水軸的交叉點,即文化交融點處設計了嶺南文化起源的展示園。
圖為方案《嶺南圍院 庭庭相印》。建筑和院落分成四個部分體現嶺南文化的四個方面,城市空間、建筑、山水畫和符號象征,每個方面都被抽象成一個簡單的手法來進行建筑設計,用規則形狀的院落來回應傳統嶺南園林的尺度和特征。
圖為方案《筑·景·榕·薈》。榕樹裝置是整個園區綠色生態節能系統的核心載體,它展示了嶺南文化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態度。提煉嶺南建筑元素運用到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模式,運用筑景消隱建筑的手法,通過底層架空最大限度地為市民提供舒適的戶外活動場所。
圖為方案《嶺南園·源嶺南》。項選取嶺南典型的風景元素:山、水、鄉、塘烘托民眾集體回憶的氛圍,將文化建筑與景觀緊密結合,地塊東區由“水街”和“回廊”作為主線串起各院落,維持了聚落之間的整體性。
圖為方案《楚庭六脈連 山水越境生》。場館園林布局依據各主題園的文化特征,東區9公頃的可建設用地,布置公共文化中心,廣州之路圖片展館、廣府風情園、廣繡風雅園、嶺南曲藝園、嶺南翰墨園六個主題園區;西區5公頃的可建設用地,布置客家風韻園、飄香百果園、潮汕民俗園、曲水觀景園和廣州文藝中心五個主題園,形成遠期開發用地;通過蜿蜒曲折的景觀園路,或登高上樓或過橋越澗,或疏朗或封閉,或遠眺或俯瞰,小橋、古榕、茶舍,密林、山川、河流。
圖為方案《傳承·活化——— 嶺南文化云平臺》。結合信息技術里的“云”概念,將構建一個嶺南文化云平臺,為廣州提供一個文化聚集的地方,一個展示創新的空間,一個交流參與的場所,讓嶺南文化的載體邊界外延。
圖為方案《灰瓦碧水方庭 嶺南古今一脈》。一條1500米長的水平橫軸,構成展現嶺南特色的“多彩文化之路”。東西地塊各建立一處公共活動中心。
市民可通過以下四種渠道提交相關意見、建議或參加投票:
1、參觀現場并提意見,地址:海珠區閱江中路6 8 8號保利國際廣場中央廣場東裙樓二層大廳;
2、提交書面意見:廣州市越秀區吉祥路80號市規劃局廣州文化設施“四大館”設計國際競賽委員會辦公室,郵政編碼:510030;
3、提交電子郵件,郵箱地址:gz2013competition@163.com;
4、登錄網站并提意見,網址: www.upo.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