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典籍博物館以立體化的展示喚醒歷史
日前,記者來到國家典籍博物館“樣式雷圖檔”展廳時,只見一塊可觸屏前圍聚著許多觀眾。一位觀眾在可觸屏上揮灑自如地用手指挪動著琉璃瓦、椽、額枋、梁架等建筑素材,原來他正在模擬建造一座古建筑。“自己‘玩’一遍就弄懂了古代殿宇的建造步驟,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進一步了解展廳中的展品。”他說。
經過近兩個月的試運營,9月10日,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首展展出的800余件展品均是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10個展廳琳瑯滿目,令觀眾應接不暇。而古籍也不再是躺在展柜里的“死書”,展品背后豐富的故事、設置的各種互動游戲、實物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運用,都增加了觀眾對古籍的興趣,增強了觀展的體驗性。
國寶典籍集結亮相
在“善本古籍”展廳,除了國寶級四大專藏——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占據展廳正中位置,赫然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外,一份司馬光《資治通鑒》真跡殘稿也走出“密室”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份殘稿長130厘米、寬33.8厘米,共計29行465字,記載了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歷史,而每段開頭或末尾僅幾字或十幾字,中以“云云”省略。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全世界現存的唯一一件司馬光手稿,甚為珍貴。
穿越歷史塵埃,此次與觀眾見面的珍品遠不止這些,還有“金石拓片”展廳中的甲骨“四方風”、《神策軍碑》、《曹全碑》,“輿圖”展廳中的《禹跡圖》、《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敦煌遺書”展廳中的海量敦煌文獻,“民族文獻”展廳中西夏文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名家手稿”展廳中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手稿、梁啟超毛筆手書《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那些曾經被緊鎖在國圖古籍館“深閨”中的國寶典籍,如今集結亮相于國家典籍博物館,使其成為國圖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展出時間最長的一次展覽。正如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館長韓永進所說,國家典籍博物館正是要發揮圖書館與博物館在功能方面的互補優勢,相互融合,使之成為閱讀的延伸、一種全新的圖書閱覽方式。
歷史的縮影
觀眾在欣賞這些珍貴典籍時,也不禁感嘆它們歷經朝代更迭、時間磨礪仍能保存下來的不易。“難以想象它們是如何一代代地傳下來的,一定有很多曲折艱辛的故事,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參觀每個展廳,都會有種穿越感。”一位觀眾告訴記者。
在“金石拓片”展廳,一位姓楊的觀眾在《蘭亭圖》拓本前駐足良久,眼前的畫面令他若有所思。他告訴記者,自己平時酷愛書法,這次專程來看碑帖拓片,眼前這幅《蘭亭圖》濃淡兩種墨色套拓,展現了王羲之等游宴賦詩的盛況。此外,“金石拓片”展廳里通過投影投射在地面上的藍色“漢字長河”,也給楊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展示著漢字的演化過程。”
在“名家手稿”展廳內,觀眾在兩個特制的大展柜間徘徊細看,一側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魯迅的親筆手稿,另一側則是《家》、《春》、《秋》等巴金的代表作手稿。“想起上學時在課本上曾讀到這些文章,就覺著很親切。”一位觀眾說。此外,展廳中央有一個偌大的實木辦公桌,看上去已有一些年代,仔細了解后才知道,這是當年梁啟超作為京師圖書館館長時使用過的桌子。“它是國圖的一個象征,一個歷史的縮影,作為歷史見證,講述著那段變法強國、文化興國的往事。”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
策展難點也是其突破點
“首展拿出的不僅是國圖最珍貴的特藏珍品,同樣也展示了典籍博物館、古籍館及國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良好的工作狀態。”國圖古籍館負責人陳紅彥說。古籍本就應細心呵護,國圖古籍館修復組的工作人員多年來潛心修復海量古籍文獻,修舊如舊,讓那些曾經受“重傷”的古籍得以延續生命,并近乎以原貌重現于觀眾面前。古籍館保護組的工作人員則不斷地科學調試展廳的溫度、濕度和燈光強度等,為此次首展的長時間展出提供了技術保障。
此外,多位學者專家也參與到國家典籍博物館的籌備工作中,如敦煌研究專家柴劍虹曾多次來到“敦煌遺書”展廳,為展廳的設計、展品的陳設等提供建議,在他看來,激活古籍、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不僅要靠現代科技來推介典籍文化,更要保持其文化內涵和古樸的審美格調,“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典籍不同于以往陳列在博物館中的一般展品,其展覽往往比較平面化,如何讓展覽更加立體,如何直接、有效地吸引住觀眾,是一個需要反復思考和面對的難題。通過這次策展我們發現,一些體驗和互動項目的確能夠拉近觀眾與古籍的距離。”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李虹霖說。
正如李虹霖所說,在“金石拓片”展廳的進門處便立著一個有趣的設備,其觸摸屏上顯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現過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觀眾可以用手指臨摹,還可以將親手書寫出的甲骨文打印出來帶回家;在“善本古籍”展廳,有江蘇省的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古籍的雕版印刷過程;在“名家手稿”展廳,觀眾可以隔空翻閱大屏幕上的電子書稿……在有多年博物館從業經驗的李虹霖看來,開啟展覽與觀眾互動是一個難點,同樣也是一個突破點,今后這些實踐和創新將會進一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