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博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展會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本屆博博會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新驅動:科技引領、創意未來”,主要內容有展覽、博協理事會會議、論壇、名人講座及配套活動。
VR、AR等高科技成“搶手貨”
“哇,是永陵博物館的地宮!”9月16日,參觀者王蘭在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簡稱“博博會”)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展廳的地面上,發現了一幅巨大的成都地圖,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王蘭下載了一款名為“口袋博物館”的APP,點擊“AR掃描”,將鏡頭對著“永陵博物館”的地標掃描,手機上立即出現了永陵博物館的地宮。隨即,王蘭又試了試一旁的VR頭盔,操作手柄選擇永陵博物館的場景,驚呼:“就像自己走進了地宮,只需按動按鍵,就能在里面隨意游覽。”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科技信息所所長付強告訴記者,觀眾可以在現場佩戴VR頭盔,在重點文化地標中虛擬漫游,也可以通過AR眼鏡或手機屏幕,清晰地看到地圖上浮現的文化地標3D模型。
記者在“博博會”現場看到,許多博物館都在運用高科技,讓觀眾動動手指,便能身臨其境。陜西博物館的展廳內,一塊超大的LED屏幕上呈現出發掘現場和博物館現場等場景,觀眾只需站在固定位置,輕輕揮手,就可以實現前進、后退和左右移動,還可以將屏幕上的文物“拿起來”把玩,多角度欣賞。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廳內,有一塊虛擬穿衣鏡,工作人員孫培彥向記者展示如何試穿一件華麗的“旗袍”:結合體感操控,用手勢選擇性別、衣服的樣式和顏色,便可迅速在鏡中看到自己身著旗袍的樣子,還可以側身、旋轉,多角度欣賞旗袍的效果。“通過這種形式,博物館內精美的絲綢文物不再是陳設。”孫培彥說。說到觀展,怎么少得了導游呢?記者在現場還發現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機器人,它能自如地在各展館之間穿梭,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大區總監張永攀向記者介紹,這個機器人叫“優友”,可以實現接待觀眾、指引路線和介紹文物等功能,還能與觀眾進行交流。
文創產品玩出新花樣
體驗了各個博物館的高科技還意猶未盡?本屆“博博會”上,文創產品也玩起了新花樣,觀眾還能把博物館的文物帶回家。上海測源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著一個兵馬俑的模型進行掃描,三分鐘后,電腦上便形成了一個清晰的3D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通過3D打印機快速打印出來,通過翻模、燒制,制成陶瓷兵馬俑。
在文創產品上,運用得更多的則是AR技術。一張普通的明信片,觀眾只需用手機對著圖片上的文物掃描,便會在屏幕中呈現3D模型,還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與它合照。金沙遺址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等展廳內都有此類明信片。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還推出由AR眼鏡、魔幻明信片和魔幻地圖組合而成的數字文創產品,通過自助售賣機出售。付強表示,“口袋博物館”APP內還有國內外各大景點的圖片,將手機放在AR眼鏡前,就像親臨現場。“現在科技越來越成熟,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付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