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常被比作城市的“文化客廳”,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為更好地弘揚桃源文化,展示桃源形象,1月30日,由創圖科技經過1年時間精心打造的桃源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終于揭開神秘面紗,驚艷亮相。此外,以縣級館為中心的總分館體系也即將建設完成,桃源縣進一步健全了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創圖科技副總裁、智能場館事業部總經理張翔受邀參加開館儀式。
在桃源“三館”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創圖科技智能場館事業部的技術團隊,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不僅將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很多的多媒體設計展示經驗和多項專利技術帶給桃源“三館”,還充分使用了近年來行業內頂尖的多媒體、智能互動設備、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此外,創圖科技將全國各地總分館建設的模式、經驗用于桃源縣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館體系打造,將文化云平臺匯聚的海量數字文化資源對基層文化單位共享。
圖書館總面積2400平方米,分兩層,共有中心閱覽室等12個分區。富含科技感的設計風格和“時尚、科技、自然、無礙”的設計理念,以人為本,創造出了舒適、寧靜的高品質閱讀空間,有效實現了藏、閱、借及休閑、培訓為一體,將成為桃源的文獻信息服務中心、公共圖書館網絡中心和市民閱覽中心。館內應用無線射頻識別、二維碼識別、無線局域網技術,結合制作擁有豐富電子圖文和視頻的各級終端App,使全館整體成為一座無線信息交互平臺。
文化館總面積2656平方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突破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為文化普及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文化館重點規劃了兩個圖文走廊、數字文化體驗館和非遺文化展示區。其中數字文化體驗館可以通過現代數字化設備、數字化技術手段體驗數字書法、繪畫、曲藝、舞蹈、戲曲、攝影、音樂等七個項目,紅外裝置捕捉觀眾影像與動作,結合虛擬環境,還能更換場景、服裝生成對應的視頻、圖片打印拷貝作為紀念。非遺館實物展出上百件,包括傳統手工技藝等十大類、近50個項目。充分展現了桃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異彩紛呈的面貌,是目前桃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代表。
博物館總面積1233平方米,主展區展陳以時間為順序,分為“石器時代·武陵先祖留背影”、“先秦時代·商人楚人來仙源”、“秦漢唐宋·桃花源里好耕田”、“明清民國·世居樂土才俊多”四個部分,以文物為載體,采用全息成像、幻影成像、歷史場景復原、激光模型等現代聲光電技術,充分展示桃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人直觀的了解桃源的發展脈絡。參觀者不僅可以在參觀前通過官網提前預約,在參觀過程中隨時掃碼收聽展品解說,擴展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信息并收藏,離館后也可隨時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