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推進上海解放紀念館改陳布展項目,豐富陳展內容、提升陳展效果,8月9日,上海解放紀念館陳展大綱專家研討會和改陳布展方案專家評審會分別召開。
為切實做好上海解放紀念館進行陳列改建工作,2019年8月9日上午,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召開陳展大綱專家研討會,復旦大學教授余子道、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張云、復旦大學教授唐培吉、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上海大學教授忻平、上海改革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李琪、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邢建榕、上海市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馬軍、上海市委宣傳部策展組徐國梁、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劉蘇閩,新四軍將領后代顏寧、田海濤、余江如、羅憤等人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們和新四軍將領后人們充分肯定了陳展大綱框架結構和主題思想,并對《上海解放紀念館陳展大綱》部分細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
在聽取專家發言后,淞滬館館長唐磊表示要高度重視、認真消化吸收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加快推進陳展大綱調整修改,力爭把上海解放紀念館打造成為上海的紅色歷史文化名片。
下午,改陳布展方案專家評審會準時召開。
會議邀請到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館長孔令欣、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副館長吳小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中國左聯紀念館館長何瑛、原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等全國各地紀念館領導,以及原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會展專業研究生導師董衛星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展示藝術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原上海博物館陳列設計部主任蔡筱明等專家。
與會領導和專家們從展陳形式、展示體量、多媒體手段及后期運行等多角度、多方面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分析,不斷提升和完善設計方案。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反映兩次淞滬抗戰的專題紀念館,坐落于昔日上海軍民浴血抗戰的主戰場——寶山境內。紀念館采用塔館合一的建筑風格,建筑面積3490㎡,展廳面積1500㎡,室外展示區域近8000㎡,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形成“館園合一、文綠結合、史藝并舉”的模式。自2000年1月28日建成開館以來,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201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黨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務基地。
紀念館共11層,1—2層為陳列區,3層為館藏區,4層以上為塔式建筑。1—2層專題陳列《血沃淞滬——淞滬會戰主題展》,由“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等七個部分組成。陳列以文物、史料、圖片為主,有抗戰時期往來的電文、手令、戰役總結、官兵家書等文書,戰前敵我雙方及德國顧問團繪制的軍事地圖、嘉獎令、電影膠片以及軍械、軍服、繳獲的日本軍旗等。同時,以新增抗戰題材藝術作品充實展覽,并輔以聲、光、電互動手段以及新媒體導覽系統,用先進的陳展理念,真實客觀地展示了八一三淞滬會戰的歷史原貌,將“血沃淞滬”的歷史真相昭示天下,激勵華夏子孫“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室外展示區包括:雕塑《結1937》、《淞滬戰歌》浮雕墻、《歷史漣漪》、《匯聚》勝利之火、《警世鐘》、《抗戰文化藝術墻》以及由《歷史之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碑》、《淞滬軍民抵抗日軍》組成的藝術裝置。作為上海市重點文博場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始終注重發揮紀念館在“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致力建設成為“一個中心、四個基地”,即淞滬抗戰史展示中心和淞滬抗戰史研究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