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其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啟蒙和熏陶著一代又一代國人。
幼兒園充分使用環境的“隱性作用”,在環境創設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幫助幼兒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精彩的社會生活,也積淀著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學前教育階段,重視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能夠幫助幼兒拓展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視野,提升傳統節日文化的領域技能,建立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之情,并將這份文化之愛傳承發揚。
圖源丨禮義路幼兒園
每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園所都會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老師應根據每個節日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裝扮。
如端午節的經典意象是粽子、龍舟,那么環創就以這類意象為主。同時,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一些經典活動,如投壺、賽龍舟等。
二十四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順天應時,以候其律。
它是祖先探索自然宇宙的智慧結晶,雖歷經千年,但依舊是我們推敲歲月變更,農業行事的準規。
園所打造二十四節氣環創,可以讓幼兒體驗傳統文化之美,培養他們對歷史、地理、科學的興趣,發展幼兒各領域的水平。
老師在進行每一個節氣的環創時,應選擇這一節氣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如清明節氣,清明時節桃花盛開,燕子開始回歸,就可以以這兩個傳統意象設計清明的節氣標志,其他也是如此。
民間工藝有傳統印染、剪紙、編織、刺繡等,主要以體驗和觀賞為主。
對于大一些的幼兒,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體驗這些工藝,小班幼兒則以觀賞為主。體驗完畢,可將幼兒的作品以作品墻的形式進行展示。
傳統美食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教育價值。
在園所開展傳統美食教育活動,對幼兒了解、保護、傳承傳統美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挖掘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作為課程資源,賦予生活事物予教育價值,根據教育內容,使教育更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
老師收集、整理家鄉傳統特色小吃、菜肴以及節日飲食習俗,經過篩選、整合、匯編具有園本特色的活動內容,讓幼兒通過了解美食、品嘗美食、制作美食的過程,不斷感受家鄉的民俗風情,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打造傳統文化環創,與幼兒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氛圍里,感受美,創造美,分享美。
歡迎您將園所傳統文化環境創設的主題視頻、照片,發送至我們的郵箱:2307565949@qq.com,嘟嘟收,期待親們的來信。
更多幼兒教育,關注2022中國幼教公益論壇。
100多位名師、專家、名園長分享:環創、園本課程、科學保教、教育教研、自然教育、美育、食育、園所管理、幼兒游戲、家園共育、幼小銜接、托育、品牌打造、體教融合等干貨。
論壇同期召開2022第13屆華南國際幼教展,500多個知名品牌,10000多類(系列)產品、服務及項目,為幼兒園開展五大領域教育教學提供專業支持。
掃一掃,參觀預登記
12月2日-4日,廣州琶洲保利世貿博覽館,2022中國幼教公益論壇暨第13屆華南國際幼教展,鏈接幼教人的成長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