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寬敞的博物館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大型浮雕。浮雕左邊是古代度量衡的標志性器具,《伏羲女媧圖》展現的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手持矩和規,維護著世界的公平和秩序;浮雕圖右邊是近現代計量器具以及計量在當代科技中的應用。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蘭婷教授介紹:“浮雕貫穿‘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的‘公平公正、誠實守信’計量思想內涵,體現從古代到近代、現代計量及其應用的畫卷。”
步入展廳內部,由一片片竹簡組成的“中國古代計量大事記”記錄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計量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鵝黃色的展板以歷史時期為區分,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示了計量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
 |
 |
 | 作為計量歷史文化的特殊載體,計量成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側的計量成語多媒體互動裝置把度量衡與成語典故結合起來,輕點屏幕中的文字,近200條計量成語典故及漫畫配圖展現于眼前,使參觀者可在成語典故中探尋度量衡的光影,在度量衡中感受成語典故的精髓。 |
|
母系氏族社會村落遺址模型
在平地上搭建起了錯落有致的房屋、村落,說明人們掌握了計量的方法,有了統一的測量活動。 |
 |
|
由于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人類最早有了長短、大小和輕重的概念,并會應用當時所掌握的簡單數學知識進行粗略的計量。由于原始人類所用的各種計量方法非常簡單,極不精確,可統稱為原始計量方法。
 |
由于空間位置及實物收藏的原因,此處為古代錢幣展柜,此展柜的所有錢幣均由我校校友林志國先生捐贈。
|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進行了兩次變法:
一是“平斗桶(斛),權衡丈尺”,統一全國度量衡。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統一度量衡制,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
二是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為了在秦國建立起完備的度量衡制度,商鞅親自督造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發放到全國各地。 |
 |
|
 |

南北朝時代結束于隋。隋不但實現南北統一,還于開皇年間統一了度量衡。隋王朝是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隋朝要統一度量衡,不能不考慮北周度量衡量值已經增大這一事實,所以,隋朝統一度量衡,實質是認可了當時的度量衡制度,并將其法定化。
隋文帝頒定南朝“古制”為“小制”,用于天文樂律;北朝“今制”為“大制”,官民日常使用。形成中國度量衡史上特有的大小制。唐代基本沿用,直至明清。 |
承珪創制戥秤
劉承珪,字大方,今江蘇淮安人,他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了實現權衡的改制,劉承規認真研究了以往的權衡法。他根據《漢志》有關記載,設計制造了兩種新秤,從秤上體現了權衡的新法。 |
 |
|
 | 康熙累黍定尺
清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1682年),為繼承古制又要適應清制,康熙曾親自累黍定尺,即以《漢書.律歷志》為本,橫累百黍為百尺,縱累百黍為營造尺。 |
|
世界文明古國計量
度量衡是衡量古代文化發展水平的標尺,由于世界各個文明古國文化發展的差異,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情況也各具特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