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2017年9月30日“中國烈士紀念日”開幕,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正式開放的龍華烈士紀念館“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陳列展”,正是以此為目標的全面創新實踐。 |
龍華烈士紀念館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展線長度1300米,基本陳列《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展,共分為“序廳(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喚”“使命的執著”“信念的堅守”“民族的脊梁”“勝利的奮爭”“時代的先鋒”“尾廳(仰望)”8個部分。展覽以“創新發展”為總體要求,緊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勵后人”主題,本著“以史敘事、以事帶人、以人見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張、實物400余件、油畫、國畫、螺鈿、銅版、漆堆、玻璃刻畫等各種藝術品百余件,并輔以多種先進的陳展技術,集中展示了256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 | 為了深入展陳英烈英雄事跡,創作團隊通過故事來呈現人物精神,將78條人物格言放置于展陳版面的醒目位置,還通過變換格言字體的大小來凸顯重點內容。另外,展廳中放置了69塊口述史屏、52塊互動知識屏、29塊內容擴充屏,多角度還原一個個真實的英雄。 |
早在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給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函,經陳毅市長確認龍華是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等24位著名烈士的犧牲地點。50年代黨中央就曾設想在龍華修建革命紀念地,并向全社會征集方案。80年代初趙世炎夫人夏之栩致信中央提出整修陵園,鄧小平、胡耀邦、胡喬木均作批示,90年代初由上海市委牽頭將其作為上海市重點工程進行建設,鄧小平題寫“龍華烈士陵園”園名,江澤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碑銘,陳云題寫“龍華烈士紀念館”館名。建成后的龍華烈士陵園占地18000多平方米(285畝),是一座集陵園、紀念館、遺址為一體的上海規模最大的紅色勝地。 | ||
![]() |
紀念館現陳列展示的革命先烈,中共中央委員18人:蔡和森、瞿秋白、羅亦農、蘇兆征、楊殷、羅登賢、張太雷(以上7位為常委)、李漢俊、鄧中夏、惲代英、向警予、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彭湃、楊匏安、林育南、顧作霖;民主黨派中央委員3人:鄧演達、李公仆、曾偉;2014年評選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龍陵陳列的就有20位(彭湃、瞿秋白、趙世炎、鄒韜奮、陳延年、惲代英、羅亦農、錢壯飛、蔡和森、李白、江上青、鄧中夏、向警予、張太雷、李林、李公樸、李碩勛、楊殷、蘇兆征、彭加木)。國家和上海有關部門,先后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89年)、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點。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龍華是記錄中華民族近代英雄史詩的豐碑,上海黨的誕生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歷史根脈。改陳確定了以“英雄城市孕育英雄、英烈精神激勵后人”的主題,把握好英雄和歷史環境的辯證關系。以史敘事,以事帶人,以人見精神,在歷史潮流和城市發展中凸顯英烈精神。從上海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處地位、所肩負使命來選擇歷史事件,再從歷史事件帶出相應人物,完成英雄城市、英雄人物、英烈精神的三維統一,既真實深刻呈現歷史,又體現時代精神和上海精神。 |
![]() |
此次改陳,采取了編年體和專題體相結合的手法,以傳播龍華精神為目標謀篇布局、尋章摘句。設計空間意義化,展陳內容分為序廳——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喚、使命的執著、信念的堅守、民族的脊梁、勝利的奮爭、時代的先鋒、尾廳——仰望等八個部分。前五個部分是上海革命斗爭史為線、龍華英烈為珠的編年體方式,第六部分“時代的先鋒”用專題體,將龍華精神之“祖國至上、無私奉獻、銳意創新”重點展示。展覽打破以往每個部分的獨立模式,布局協同結合,呈現給觀眾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新的陳展就像一條璀璨的項鏈,龍華英烈精神則是這條項鏈的吊墜,使觀眾在沉浸、感動之中將英烈的精神內化于心,煥發自身意志 |
在堅持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對英烈的表達從理性上升到感觀藝術,引導觀眾心中對英烈形象的構建理性邏輯中疊加感性。展廳整體上以大的體塊,結合材料的質感和色澤打造紀念英烈的莊重空間。 | |
![]() |
個性化刻畫人物。本次改陳嘗試突破以往烈士紀念館人物肖像、簡歷加照片、事件、文物的固化模式,通過增加立體大字的78條英烈格言、80余個英烈故事、69塊口述歷史、52個知識互動屏(囊括事件46個,涵蓋人物256人)、29個內容擴充屏(涵蓋歷史事件的38個視頻,總時長200多分鐘),多角度表現英烈人物,展示其個性,更好地凸顯英烈精神。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權威著作,在陳展人物中遴選出亮點人物80余位,進行個性化設計,精心制作人物畫像并以精湛的傳統工藝如螺鈿、漆雕、銅板、玻璃刻畫等藝術的形式展現。 |
這次改陳設置了重點多媒體展項22個,其中三個亮點分別為: 序廳“照亮信仰的殿堂”選用大面積的雅士白大理石構造了一個圣潔的大空間,創造了國內第一個動態雕塑多媒體音樂展示。通過儀式感的啟動,英雄贊歌的主題音樂烘托氛圍,雕塑由靜轉動,展示了“祖國至上、無私奉獻、銳意創新”匯聚為龍華精神后,與黑暗統治抗爭最終帶來光明的過程。序廳的演示過程又是一場莊嚴感凸顯的儀式,使觀眾的心緒更加快速一致地集中到對英烈的緬懷中。 |
|
![]() |
龍華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體劇場將刻畫龍華二十四烈士生前風采的群雕和全息成像技術結合在一起,在英雄贊歌音樂和朗誦家傾情講述中,現代舞演員向觀眾演繹英烈們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故事。雕塑、音樂、舞蹈、朗誦、光影五維藝術的統合,使這個展項成為展廳中的熱點,開展第一天就有觀眾在觀看時感動得淚如泉涌,還有的觀眾心情激動,當場服用保心丸,連不懂中文的外國觀眾看后也拉著工作人員連聲說“moving(感動)”。 |
尾廳“仰望”環幕影片疊加播放英烈和上海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成果和遠景。 在6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以多種展陳手段將256位陳展人物、史料、1500余張照片、400余件文物以及百余件藝術品“轉化”為一首“英雄壯歌”傳遞給全社會。 |
一個好的紀念館不單具有完整的陳展功能,還應具備廣泛的傳播功能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展線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多媒體空間互動紅色講堂,這是全國首個講者、虛擬講者及嘉賓講者空間互動的多媒體課堂,還兼具向邊遠地區學校直播的功能。龍華烈士紀念館通過與校方合作開發課件,活化教學內容,引導師生走進展廳,先期推出王孝和烈士和梅嶺三章等。單向玻璃可以看到里面下一代生動學習革命歷史知識的情景,帶給觀眾另一種感動。 在觀眾休憩區前方的墻上,設置了目前最大的多媒體魔屏。顯示的內容有三類,上海15085位烈士的英名錄、龍華館藏以及上海重要革命遺址。烈屬和觀眾可以在這里自由觸摸觀看比展廳更多的內容。 此次改陳還與知名高校語言學院合作,對陳展內容進行英文精譯,方便向外國觀眾傳播中華民族的英雄精神。 門票也獨具匠心,設計成對英烈的寄語卡,參觀后觀眾可以在英雄樹上留下自己的感動和心愿,并可以免費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書簽帶回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