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考察2019年春晚演播廳,現場觀看舞美設計,并聽取整體節目方案匯報。他強調,2019年春晚舞美設計整體性強、色彩豐富,節目有亮點、有創新。要堅持以呈現效果為導向,在提高藝術性和觀眾滿意度上再下功夫,努力實現成功、精彩、難忘。 某種程度上來說,抓住了受眾的眼睛,或許就能抓住他們的心。所以說已經走過35個春秋的春晚,其舞美發展變遷頗具代表性和研究價值。從較早的以換動景片和道具使舞臺具有一定的動態變化到以LED、機械舞臺、運動裝置、全息投影、AR等新技術的綜合呈現。 春晚美輪美奐的舞美效果,著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 |
回溯1983年的春晚,更像是一場聯歡會,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么精致舞美。但到了第二年,春晚舞臺的主演區設置了八角透光玻璃平臺,至此中國電視舞美結束了水泥地臺的歷史,同時也改變了不注重舞臺表演區地面裝飾的習慣和意識,機械舞臺成為春晚舞臺的主角。 |
![]() |
![]() |
之后,更是出現了旋轉舞臺、升降舞臺等多種機械裝置組合,呈現也愈發多元。例如1997年春晚舞臺結構,則采用了旋轉臺與升降臺二種方式。必須承認的是,機械舞臺在春晚的技術運用上,愈發成熟且精準。2002年春晚的舞臺升降和水池開合精確到了秒,例如節目《名曲頌春》要求2分30秒圓臺降、水池開、水臺升,4分12秒降水臺、合水池,4分48秒橋走,6分38秒橋退,幾乎都可以得到精準地實現。 |
2005年起,LED大屏幕在春晚地面、側幕中開始使用,意味著春晚舞臺從機械舞臺走向了現代舞臺。 |
![]() 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設計者為陳巖 |
2012年,全息LED首次在龍年春晚上大規模地應用,地面、天棚、舞臺正面及兩側全部都采用了全息LED屏幕,即3D三維立體效果,堪稱技術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尤其是,楊麗萍表演的舞蹈作品《雀之戀》,舞臺上所呈現出的孔雀開屏的唯美效果,與舞蹈渾然天成,著實讓人覺得驚艷,形成了歷久彌新的記憶點。 同年,薩頂頂表演的《萬物生》,從寒冷冰川到綠蔭夏季,整個舞美都實時配合著歌曲的演唱,仿佛讓觀眾跟隨惟妙惟肖的舞美去經歷了一場“萬物生”的全過程,讓人印象深刻。 |
|||
|
2013年春晚,央視積極響應廣電局《關于節儉安全辦節目的通知》,一邊秉承著節儉之風,另一邊則主打科技牌,在線虛擬技術、墻體投影技術和360度舞臺搭配水幕新技術的運用,讓蛇年春晚依舊保持了技術流應有的水準,其主舞臺是四面運動的,每一個LED柱體會隨時播出不斷變化的視頻圖像,從而形成連貫的動態呈現,諸如孫儷、李健演唱歌曲《風吹麥浪》時,以黃色基調動態呈現了樹木、蝴蝶、麥浪、熱氣球等多種自然風貌。 | ||
|
2015年的春晚,愈發注重晚會的社交屬性。這一年,通過微信搖一搖功能給廣大群眾發放紅包,成為了社交技術上的一大亮點。 與此同時,成熟的全息投影技術也成為了舞美呈現上的一大亮點。李宇春在春晚舞臺上表演的《蜀繡》,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將自身一分為四,就好像如《火影忍者》里影子分身般地奇幻炫目,堪稱當年頗具形式創新的節目呈現,至今都讓不少觀眾記憶猶新。 |
![]() |
2016猴年春晚最吸引人的舞美呈現,或許是廣州分會場由孫楠表演的《沖向巔峰》,其首次采用了29架民用無人機,并且每個無人機螺旋翼上都貼有LED燈,同時還裝有七色變換的呼吸燈,不得不說,29架無人機在空中不斷地閃爍出變化莫測的燈光秀時,著實給觀眾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之感。 與此同時,540臺Alpha 1S機器人同臺比舞,一群42公分高1.5千克的小機器人,靈活的舞姿,節奏上也整齊劃一,確實呈現出全新的科技感視覺體驗。 |
||
|
2017年春晚舞臺,更是凸顯出春晚在技術流上的成功打法,其中共有可升降屏幕173塊,其中地面132塊,天空41塊,為觀眾呈現出唯美的場景感。例如舞蹈節目《清風》,是通過獨舞演員在慢慢上升的舞臺上翩翩起舞,同時配合高清唯美的視頻,從而形成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卻獨自綻放的絕美意境。當時央視春晚的總導演楊東升曾表示,“舞蹈《清風》的編排上,充分利用舞臺設施,要給舞臺一個充分亮相! | ![]() |
2018年央視春晚,首次利用舞臺構建出“漢字”形象。正如舞美總設計陳巖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8年這種盛世大年的春晚出現漢字形象,我覺得特別合適。我在設計理念上希望有中國的味道、強化中國的符號,同時要有最簡潔的設計方式和理念! 為此,舞美團隊對舞臺的升降地面進行了重新改造,據了解,其將舞臺前方1.5米寬、20米長的地面結構重新鋪設,從而形成了濃厚中國風的舞美視覺效果。例如孫楠和譚維維演唱歌曲《幸福新起點》時,舞臺背景突出了巨大的“中”字,歌手和伴舞在“中”字的橫框里完成表演,凸顯出“漢字”的設計理念和中國風風格。 |
||
|
不難發現,央視春晚歷經35年,其在舞美技術手段上,逐漸成熟且豐富,確實也曾給觀眾帶來了不小的視覺盛宴。但近些年,就春晚舞美所呈現出的藝術感,部分觀眾好像愈發不太買賬,感嘆高大上的技術并沒有帶來令人驚艷的藝術表達。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內綜藝節目、各種晚會等舞美呈現逐步達到了頂級視覺效果,觀眾的審美基準線也隨之不斷提升,所以他們對春晚舞美所呈現出的效果,評判不一。另一方面,精致的舞美最終還是要服務于內容創作,所以與其說觀眾“挑剔”舞美效果,不如說他們對于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作品,更具有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