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寶船》 聚焦紙藝術的舞美呈現
隨著“快長快長乘風破浪”的口訣一遍遍念,巴掌內的小紙船神奇地不斷變大,最后,整個舞臺仿佛成了一張大紙,在震撼的音效中折成一艘造型雄偉、工藝精美,自由旋轉升降的巨輪……7月6日,在中國兒藝大型兒童劇《寶船》媒體探班活動現場,“寶船”這一魔幻呈現的揭秘,無疑成為整個演出最大的亮點,賺得大朋友的驚嘆和小朋友的尖叫,也讓“寶船”之“寶”當之無愧。
1962年首演, 1986年復排,50年后中國兒藝重新演繹老舍唯一一部兒童劇,如何能夠讓一樣的經典不一樣的呈現,讓現代觀眾接受?導演鐘浩說自去年接觸劇本后,就將創作預期最大看點鎖定在全劇的重要道具——神奇的寶船如何展現上了。但怎么能在舞臺上讓這只船變大變小、自由航行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鐘浩介紹,如何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如何適應當下多元文化養刁了的口味,如何既遵從傳統的寫意觀又符合作品的戲劇情境是他所糾結的,最后期待“一招制勝” ——像折紙一樣把整個舞臺折成一艘船。
想法有了,技術上允許嗎?該劇舞美設計馮磊介紹,得益于導演鐘浩最初對于寶船創意給出的建議,實現了寶船的設計。但讓舞臺瞬間折成一艘能自由升降和前后搖擺的大船,技術上的高難度著實讓創作面臨巨大挑戰。“我們的機械結構設計非常復雜,船體兩三噸重量,建造過程中技術人員在工廠進行三次試驗才完成的。 ”從每次排演都會把心提到嗓子眼到寶船最終在舞臺上安全升降安下心來,馮磊為這樣的創新而欣慰。“從技術角度說,寶船的主體結構并沒有特別新奇的地方,舞臺下面運用的升降臺、轉臺、液壓桿等也是舞臺裝置中非常常見的傳統設備,但是幾種設備全新的組合方式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意,我相信到目前為止不管是舞臺劇還是晚會都應該沒有這樣大膽的設想。 ”
在86版的《寶船》中飾演張不三的中國兒藝副院長閃增宏坦言看到新版中現代的寶船激動不已。“當時技術有限,寶船只能做得像一個遙控汽車似的裝置,與現在審美和舞臺呈現差得太多了,今天的主創們的創作意識、演員的表演技能、舞美的表現手段都與那個年代比先進很多,才會有今天運用折紙藝術實現‘寶船’的大飛越。 ”
作為兒童劇創作的龍頭老大,中國兒藝在現代的舞美手段可謂豐富多元,當下兒童劇舞美也趨于越來越炫,但鐘浩對于整個舞美創作的核心要求卻是“控制” 。“我希望舞臺真的像一張紙,干凈、簡約,足夠的留白,除了遠離‘大制作’ ,更能展現傳統寫意精神。 ”
“躍然‘紙’上” ,這是馮磊回應導演總體創作期待的舞美創作核心理念。舞臺上耕種的黃牛、吃草的綿羊、嬉戲的鴨禽,讓人感嘆中國傳統折紙藝術的精妙運用,而升降起來的樹木森林、亭臺勾欄,以及船體工藝,則更多的是引進國外的紙雕藝術運用。馮磊介紹,“在小紙船的指引下,我們想到了紙雕,紙雕是從現代舞美中出現的一種新興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紙的簡約理念也正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寫意傳統不謀而合,此次采用折紙的方式緊扣‘李八十送給王小二小紙船’的戲劇動作,演繹簡約的審美,同時將寶船的神奇也流暢、干凈、簡練地展現出來。老舍的作品躍然紙上,我們希望與現代傳統審美結合,讓一切從紙上來,又悄然無聲地在紙上發生,以此向傳統、向經典致敬。 ”
事實上,此次《寶船》在“紙”藝術運用上可謂貫穿全劇,除了舞美展現,該劇的服裝也融入了折紙的元素。人物造型設計文戈表示,現代的小朋友與時俱進,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演貓不一定要戴上貓頭、畫上貓臉才能被小朋友認出來。劇中人物及四個動物大白貓、螞蟻、蜜蜂和仙鶴的服裝都融入了折紙藝術,而且都具有象征意義,相信小朋友看了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