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嘉賓媒體見面會,多位國內博物館館長、負責人代表答記者問。
2016年11月11日,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進入第二天,繼續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依舊是日程滿滿——上午、下午共舉行了三場主題論壇,下午還舉行了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嘉賓媒體見面會,多位國內博物館館長、負責人代表答記者問。今天上午10點,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閉幕式將在五洲賓館舉行,閉幕會議將總結各平行論壇分組討論成果,并發表《深圳宣言》。
嘉賓媒體見面會
博物館創新:新技術+優秀傳統
2016年11月11日下午,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嘉賓媒體見面會在五洲賓館三樓黃山廳舉行,出席嘉賓包括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內蒙古博物館館長陳永志、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鄭龍亭、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長唐小軒、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等,他們還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技術要和傳統知識結合
一開始就有記者提出博物館創新問題,郭小凌認為博物館的創新空間很有限,更多體現在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層面,以及展覽形式和觀眾服務等。因為國內的博物館發展不均衡,但大型博物館創新能力能比肩國外一流博物館。唐小軒認為博物館對新技術的吸收是被動的,創新更多體現在思維上。鄭龍亭則表示:“博物館創新講了很多年了,其實總的來說創新離不開時代的發展,目前全球都沒有一個總體創新成功的博物館。今天的年輕人有新技術、新方法,但缺少傳統的修復知識,兩者要結合起來。”
關于觀眾和博物館的關系,陳永志說,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郭小凌則表示博物館的公共性體現在觀眾數量上,在相關評比中,參觀人次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參觀人數靠前的博物館肯定是好的,比如故宮博物院一年1600萬人次,盧浮宮一年800萬人次,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參觀人數越多越好。
用創新彌補展品有限的短板
中國博物館發展迅速,但和發達國家平均幾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相比仍存在差距。同時中國人口基數大,博物館數量上來了,但總藏品有限,這也是很多世界博物館的面對的一個共同難題。有館長指出,展示手段的創新可以彌補藏品有限的短板,呼吁提高考古挖掘成果的使用效率,厘清兩者關系,因為考古挖掘的東西很多放在庫房,無法展示又不能買賣。
鄭龍亭說,藏品是否豐富直接關系到展覽的好壞,博物館建設原則上是立足本地。他以內蒙古為例,2000萬人,共有200多家博物館,平均10多萬人就有一個博物館,而據統計總藏品只有15萬件,嚴重不匹配。他表示,博物館是非營利機構,購買能力有限,希望地方博物館能建立一個聯盟,加強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同時他指出,很多地方博物館和國內外大館不在同一量級和平臺上,交流有不少困難。
關于文物的交流和借調,目前國內有實力的一流博物館做得還不錯。郭小凌表示,大英博物館有600多萬件藏品,仍然還需要借調,它歷史上最成功的展覽是兵馬俑展,在收費較高的前提下,2個月吸引180萬人次參觀,因此好的展覽能平衡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說,國內互相借調還好,但跨境、跨國借調成本不小,需要政府先下決心和博物館一起來承擔風險。
加強民營博物館的管理和引導
目前深圳博物館共計45家,29家屬,對于目前深圳民營博物館的快速發展,國內博物館專家也認為,民營博物館發展是必然趨勢的同時,呼吁要加強管理和政策引導。
唐小軒認為今天私人收藏和建立私人博物館國家在法律上都是允許的,公立、民營博物館想共同融合發展,需要政府和管理層在戰略上做積極探索。陳永志表示民營博物館快速發展和收藏熱有關,很多人基于收藏而建立民營博物館,這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可能對民營博物館的館長形成壓力,例如博物館管理水平、藏品質量等。
焦點
未來五年,深博將新建五個館
在下午的媒體見面會上,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表示,和國際知名博物館、國內大博物館交流,為深圳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葉楊還透露,接下來五年深博將擁有6個館(新建5個館,其中自然博物館計劃明年開放),這次論壇深圳博物館還和巴西未來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今天將正式簽署協議。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點贊深圳博物館。他說,深圳博物館保留一座城市的記憶,有不少好的策展思路和合作引進展覽,是一個發展勢頭良好、服務好、專業化的新館。
來自英國的裝置及應用藝術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深圳主管孟露夏介紹,他們正和招商蛇口合作在蛇口建立一個V&A博物館分館。據介紹,該分館將成為一個設計師交流的平臺,分享藏品、專家資源,研究、保護公共項目,通過內容開發、藏品收征集、巡展、聯合展覽等探討博物館管理,在培訓、保護、收藏、田野調查、策展能力、展品呈現、公共教育、分享與共同學習等方面擴大博物館的決策范圍和影響力,還將通過探索和深圳一些大學、研究機構的可持續的合作模式。
主題論壇
博物館轉型:用“互聯網+”吸引大眾
2016年11月11日共舉行了三場主題論壇,分別是“戰亂時期的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的責任及從業人員的道德與技術標準”和“博物館、收藏品及和文化資產方面的公共政策發展”。國內外博物館專家和與會嘉賓在熱烈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提出了不少有關博物館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真知灼見。
加強全球合作
保護文化遺產
“戰亂時期的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以國外博物館專家居多。大家紛紛發出“保護和責任”的急切呼吁——博物館由于其脆弱性和巨大的象征意義,在武裝沖突下容易被破壞,對珍貴文物造成巨大破壞,因此需要國際組織、各國博物館及文博專家充分利用其知識技術及關系網,加強保護文化遺產的能力,博物館應該承擔起這一責任。
本場論壇另一個熱點是“全球化”——不僅要認識到私立和公立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重要性,更應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標準和方法,積極參與各自聯盟和全球層面的專業文化遺產專業保護網絡。專家們指出,重點要放在制度制定、博物館人員教育,建立先進的存儲、保護和記錄設施及提高創新信息和宣傳技術的可用性等方面。此外,要堅決打擊文物走私、非法文物活動,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應加強合作,加強追查。
要想辦法
和大眾“套近乎”
“博物館的責任及從業人員的道德與技術標準”論壇,最熱議話題之一是: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如何適應新形勢,保持文化吸引力。“轉型”幾乎成為所有與會博物館專家的關鍵詞,專家們認為,重點是如何讓博物館與大眾進行更好的互動。昨天,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古埃及和蘇丹部主任尼爾·斯賓塞的召集下,來自多國的博物館負責人就“博物館如何深入大眾”暢所欲言。
斯賓塞認為,新興博物館在收藏與記錄歷史的基礎上,還應該有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大英博物館的做法是,通過策展方式和科學技術的更新,吸引更多觀眾到博物館來參觀;而對于全球眾多無法親臨博物館的人們,我們則會逐步通過社交網絡,在新媒體世界去探索新的展覽方式。”
新加坡科學中心首席執行官林直明介紹,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新加坡科學館從20年前開始便與索尼公司以及科研機構合作創辦“創意科學獎”,吸引學生們根據科學原理設計玩具。近年,他們還在全球進行“國家科學挑戰”活動的直播,將科學家們在實驗室的理論研究通過通俗易懂的實踐向大眾展示。
成立于1909年的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于今年啟幕了全新場館,同時更新的還有全新的價值理念。“博物館將不僅僅展示過去,還將激活城市的改造和重建。”館長托尼斯·盧卡斯說。“我們采取開放式策展,通過創新的展覽模式吸引青少年的目光;鑒于他們比較關注城市本身和科技產品,我們將讓博物館更多地與城市關聯。”盧卡斯說,博物館將最大程度利用數字化時代的特點,讓年輕觀眾通過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了解歷史,同時在這里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和收藏。
在拉近和大眾距離方面,國內博物館也有很多好點子。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盧越介紹,川博目前共招募了450名小小講解員,同時開設少兒蜀繡培訓班、巴蜀書畫興趣班等。自2010年起,川博更是創立了“大篷車”流動博物館,以流動展覽的方式深入全省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將博物館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迄今觀展人數已達230萬人次。川博還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與農民工子女”項目,為孩子們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享受更多學習的樂趣。
加強合作
建立全球統一標準
“博物館、收藏品及和文化資產方面的公共政策發展”論壇,重點關注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館如何發展。
捷克博協主席瑪蒂娜·雷曼諾娃在發言中指出,有些博物館機構在全球化中獲益了,但有些卻受到威脅,藏品進一步集中到有權有錢者手中,發達國家博物館和欠發達國家博物館中存在數字化鴻溝等。捷克一位博物館負責人呼吁博物館加強國際合作,并介紹捷克博物館和多國家合作,曾把正在深圳博物館展出的玻璃器引進捷克。
南京博物院的龔良發表了《中國博物館需要開展更廣泛的交流合作》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博物館事業在取得快速發展、博物館建得越來越漂亮的同時,也在藏品、人才、博物館個性特色、展覽多樣性上存在問題。因此需要開展國內、國際間的博物館合作來提高博物館展覽效率,他還提出開放心態,提高策展能力和話語權,加強交流,引進、推出展覽等多方面的建議,并分享了經驗。
墨西哥經濟學互動博物館館長西爾維婭·辛格·蘇切特指出,場館大小和藏品與博物館能否成功運營無關,重要是讓參觀者與建筑、藏品對話,讓他們參與進來,根據他們的意見來調整展品和陳設,營造一種學習型社區的氛圍,提供一個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不是把自己看成一個布道者,這是他們的成功之道。
日本筑波大學圖書館、信息和媒體研究生院教授水嶼英治呼吁在博物館的理念、政策制定等方面能有統一的全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