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演藝發展歷程
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的旅游演藝形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是陜西省歌舞劇院古典藝術劇團與1982年9月在西安推出的《仿唐樂舞》,它的出現讓到西安參觀秦兵馬俑的國內外游客不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
繁榮發展階段:隨著華僑城旗下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于1995年7月推出的《中國百藝晚會》、世界之窗于1995年12月推出的《歐洲之夜》以及宋城景區于1997年3月推出的《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文化演藝節目陸續開始公演,我國旅游文化演藝行業逐漸步入了繁榮發展的時期。
快速發展階段:在《2016-2020年中國旅游演藝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認為,近幾年,旅游實景演出和主題公園特色演出真正掀起旅游演藝的熱潮。2004年由著名導演梅帥元總策劃制作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在桂林陽朔推出的,僅在2009年就演出了497場,觀眾達130萬人,演出收入逾2.6億元,成為國內文化產業成功運作的典范,也由此引發了國內大型實景演出以及旅游演藝產業發展的熱潮。
中國演藝旅游發展趨勢
一是業態的創新。業態的創新是由單一的演出業態向綜合配套的業態進行轉型。首先就是去嘗試通過產品來做產業。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把圍繞旅游的食、住、行、游、娛、購做了一個整合,也就是現在說的綜合體。
二是款型的創新。比如我們所看到的《又見平遙》就跟過去完全不同,它是行進式的,這就是一種款型上的創新嘗試。在《2016-2020年中國旅游演藝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在今年的很多項目中,我們相信一定會有一批更新的方式和手段、新的觀念對傳統方式的顛覆。打破過去的空間界限,多層次表現聯動,沉浸身臨其境,包括高科技與新技術的運用。再如去年江西新推出的《尋夢龍虎山》,就是用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今后這種方式將會越來越多。
三是模式的創新。大家可能都關注到了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今年有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今后的旅游將是全域性的,全游客、全產業、全資源,也就是通過需求供給再到供給需求的互相融合。過去我們所有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針對旅游者,而現在將會包括商務客人以及本地的常駐居民。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實際上不僅僅是旅游的行業,還包括了商業、地產和其他的行業。從全資源的角度,不僅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了人文資源和社會的資源,一切完全是重新的架構,也是現在必須創新的一種方式。宜居必須宜游,現在西安和杭州都是用這種方式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四是營銷創新。具體是指由各自為戰的傳統營銷模式向專業品牌機構的綜合營銷模式的轉型。比如萬達、阿里、宋城等。我們希望聯盟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們現在正在構建行業的網絡平臺,架構服務體系,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全產業鏈的價值更新與提升。
第五是市場的創新。剛才我們已經分別介紹了由國內向國際的轉化,這里我覺得特別應該值得推薦的是港中旅的天創演藝機構,他們也是目前在海外唯一擁有自己劇院的機構,他們在美國芝加哥的白宮劇院,可以做到一臺演出兩地演,這樣的方式特別值得我們復制、學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