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漢口江灘五福旅游碼頭。淺橋上,著旗袍、禮帽、長衫等民國元素服裝的人們魚貫而入,不遠處的“知音號”,燈光通明的主甲板餐廳和浮沉晃動的近百間客房,淺悠清亮的音樂隱隱飄蕩,一場以電影手法打造的介入式互動體驗劇從這里拉開序幕。4月26日晚,由武漢旅游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著名導演樊躍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正式全球公演。
“知音號”中的舞廳,觀眾與演員互動交織在一起
《知音號》取自武漢“知音之城”的歷史,以大漢口長江文化為背景,試圖還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武漢的生活圖景,為如今的老武漢人提供回憶,年輕新武漢人創造情感維系點。因此,作為表演載體、與劇同名的“知音號”輪船,根據著名導演樊躍的設計,以上世紀初武漢民生公司的“江華號”為原型,打造了一艘上世紀20-30年代風格的蒸汽游輪。露天表演的淺橋上,也是1:1復建還原的老漢口長江碼頭,并設置以電影工藝做舊的黃包車、吊機、水塔、貨箱等懷舊元素,讓人感嘆如此“考究、精致”。
演藝主題游輪“知音號”
演出以在長江上漂移的方式進行,當這樣一艘民國風演藝游輪泛舟江上,船內的風情,更不容錯過。首先舞美硬件配備上,船內從一層舞池和酒吧到二、三層的船艙客房,擺設了100多種仿古道具,配備根據年代背景特征全套定制的1600多種燈具,給觀眾在視覺感官體驗上營造了真實的時代環境和舞美效果。聽覺方面,作為表演必不可少的環境渲染音樂,整個“知音號”大船配備了由近500只音箱組成整個音頻系統,隱蔽地布置在船上的每一個角落。這樣密集的拾音器能敏銳捕捉每一個聲音,經由音箱反饋到觀眾耳朵里,小到演員的一個腳步聲、一段對話、一次碰杯,觀眾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而在多媒體舞美設計上,設計團隊數虎圖像根據導演組凸顯年代效果的要求,在“知音號”A、B、C三個表演區和船頭、船尾,做多媒體舞美視覺設計。通過前期給演員們綠幕拍攝和摳像,后期將人像表演合成到船體內外與長江夜景的虛擬場景中,再利用燈光和投影,配合現場真實演員表演,營造出特定場景的故事風情。
故事內容和呈現方面,《知音號》有別于其他浸入式劇目表演,大膽采用介入式表演方式,即不設置固定舞臺和固定觀眾區,讓觀眾與演員交織在一起,甚至在入場時觀眾還可以換上節目組備好的民國服裝,長衫、旗袍、禮帽、披肩,觀眾也變身劇中人,既是觀眾、船客,也是演員。你可以在一層舞廳與真正的演員共舞一曲,也可以在二層的某一個艙室如知音一般,與演員面對面坐著,聽他們講述富有時代特色的千姿百態的人生故事,也可能偶遇一位駐足在窗邊的演員,靜靜看他若有所思眺望長江。船上的108位演員,人人都是主角,上演各自不同的故事,他們發生在船上的每一個角落。這樣有倒敘、插敘及人景互動的表演形式,是導演使用電影的方式打造的一種實踐性情景劇,頗具創造性。
無獨有偶,千里之外的珠三角同樣有著一臺游船演出——《船說》,主要采用粵劇、話劇、歌舞、雜技、魔術等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引進全息投影、新媒體裝置、大型舞美機械等幾種多媒體視覺技術,實現“真人與影像”的虛實互動,將觀眾帶入百年前的紅船戲班,共同感受粵劇伶人的戲劇人生與情感故事。而“知音號”這艘體現武漢二三十年代風情的演藝主題游輪,不止是觀劇、體驗、互動,位于四層甲板的近300平米的“城市記憶博物館”,還陳列了導演組從全球征集而來的60余件(套)老物件、老故事,更真實確鑿地還原著當年的大武漢風情。而且這只是首批展陳,后續還會持續不定期更新,讓更多人看到每一件承載著一個時代烙印的展品。
展出的武漢城市老物件(部分)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文化旅游演出占據極大的市場,在不少風景名勝區幾乎都有規模大小不一、展現當地歷史人文和地域特色的演出,但作為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顯然不止于此,它要打造的是展演一體化的旅游演出。不僅整合互聯網及傳統媒體,打造全國獨有的“一劇三版”模式(包括《知音號》正劇、Q版夢工廠和云劇場),同時圍繞知音、長江、碼頭等老漢口系列文化做強《知音號》文化IP,打造武漢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和全國獨有的文化服務雙IP模式。這是《知音號》的野心,或許也是未來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的新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