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標準
博物館照明有兩個標準
<</span>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 23863-2009)是我們常參照的標準,對于照度,色溫,顯色性,均勻度等都有明確的要求,故在做博物館照明設計師,應充分參考這兩個標準.
另外,<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JGJ66-201X)中也有相關內容需參考
二、以暗襯亮
首先,由于博物館空間是以暗環境為主,因為其總體照度是受控制的,既然限制了展品的照度,那么,為了給參觀者一個清楚的展品現環境,我們應該降低環境照度,這時,照度不高的展品才會浮現出來
其次,我們會發現,文物在地下呆了幾千年,一般不會很漂亮,要將其表現得與眾不同,只有通過燈光來突出,故我們不僅要控制環境的照度,還要通過低反射率的村料,控制其亮度
一個典型的例子,珍貴的文物一般擺在小展柜里,如果展品背景材料是暗色的,那么,它會吸光,燈光打上去以后,展品周圍多余的光會被吸掉,展品會表現得明亮,有立體感.可是,如果材料是亮色,燈光打上去,背景會
亮,看起來展品平淡無奇,這時候就是本末倒置了.
三、精準用光
在需要的地方用光,多余的光,一定去掉,這是我們在博物館照明的用光原則
原因很簡單,博物館整個空間的照度低,如果用光不精準,多余的光在不需要的地方出現,空間光環境雜亂,是不利于展品表現的.
為精準用光,我們需要處理以下幾種類光:
* 燈具漏光,很多燈具在正面出光,但是后面或側面,會有很多雜光漏出來,造成干擾及眩光,應該消掉
* 減少副光斑.燈具有確定的光束角,小的展品我們通常用窄光,保證光聚集在展品上,但如果副光斑太大,雖然光束角滿足了要求,但整個光圈會很大,展品周圍會有一大圈副光斑,嚴重影響展品照明層次感與立體感.故應事先測試,如果燈具實在達不到,只有通過增加配件來解決
四、真實展示
展品經過數千年的封存,展示出來已是斑駁陸離,不如當初般”光彩照人”,如果不加處理,觀眾會很難因此而駐目觀賞,一般來說,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 弱化環境,降低照度,亮度,在環境及其它器物沒有多少光的情況下,其它東西再漂亮,也不會有光彩.這時,向展品精準打光,器物就會表現出來!
* 逼真展示.通過高顯色的光,向觀眾呈現完整真實的展品.歷史文物質地,紋理都會比較豐富,采用高顯色的光表現,其年代感就會呼之欲出!
五、舒適感受
營造舒適安靜的照明光環境很重要,有幾個因素我們要重點考慮:
* 控制眩光,這里包括燈具眩光,燈具的光源離出光口太近,就會造成眩光,通過選用大防眩角的燈來實現.
* 燈具眩光角控制了,但如果投射距離太遠,光斑太大,會投向人流,造成眩光,這也是要控制的
* 除直射眩光外,太亮的表現也會造成問題,如重點打亮的表面,如果表面反射率太高,也會造成光幕反射眩光
* 室外光,未加處理的自然光從窗戶透入,同樣造成眩光。眩光控制了,才會讓室內空間安靜下來.除此之外,還要控制燈光柔和度,整個環境應布上柔和的光
* 處理場景,重點照明時,光強弱過渡要柔和
* 整個光環境的配光,光色要一致,不要花花綠綠
* 光的顯色要好,不能出現色變,展品在光照下失真
六、智能節能,以人為本
博物館是一個讓觀眾接受文化教育,熏陶的地方.因此,如何在低照度標準的情況下,讓空間變得明亮,人性化,是十分重要的.
感應控制:譬如展品太暗,會造成辨識不清,但如果提高照度,又會使展品過度曝光.這是一個矛盾,如果我們采用紅外感應技術,人來燈亮,人去燈滅,這樣,減少了曝光時間,展品照度也可以適當提高了
淡進淡出:人從暗環境到亮環境,需要一定的時間 過渡,來適應,反之亦然,因此,在博物館不同空間,亮度這化時,應該設置過渡空間.同樣,燈具開啟,關閉時,也應該,也應該是逐漸的變亮,變暗
經過以上考慮,博物館空間的光環境就會比較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