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持續的資金來源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關鍵。特色小鎮在建設中采用的PPP融資模式是由政府單方或聯合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出資建立引導基金,而后由社會資本來參與子基金的設立并針對特定領域或特定項目進行投資。
PPP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PPP模式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度保障。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合作中需要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進行明確界定,保護雙方利益,最大程度地發揮優勢和彌補不足。其次,要有完善的激勵和制約機制。穩定的投資回報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關鍵。完善的激勵和制約機制能夠促進社會資本對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關注,促進政府對公共利益的關注,提高政府決策和社會資本生產的積極性,減少尋租、腐敗發生的可能性。PPP融資模式需要有力的政策導向。社會資本參與到特色小鎮PPP融資項目時,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和土地優惠政策,以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建議加緊出臺更多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符合特色小鎮PPP項目的金融體系。
更重要的是,PPP模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融資模式。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張倩告訴《經濟》記者,PPP融資模式首先可以解決特色小鎮資金不足、不能持續的問題。PPP模式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用政府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彌補特色小鎮的資金缺口,拓寬小鎮建設的資金來源。
其次,采用PPP模式建設特色小鎮,通過合同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在投資建設過程中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可降低和分散風險,實現政府和社會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政府通過公開招標引進的企業,一般都具有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對于小鎮建設過程中的風險能夠較快地識別和管控。
平衡社會資本收益與公共利益
政府是PPP項目中前期的決策者和規則的執行者。頂層策劃、規劃能力的不足,社會資本的不當選擇都會給特色小鎮發展帶來困難。為避免上述問題,政府首先要做好制度設計和規劃安排,界定更加清晰、合理的治理邊界。政府和社會資本各自的責任和角色明晰劃分,有利于促進雙方合作機制的順利運作。其次,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成立推廣應用PPP模式的第三方專門機構,負責協助政府部門宣傳推廣PPP模式,并參與具體PPP項目開發和實施。此類機構可以承擔政策咨詢、技術支持、能力建設、促進或直接投資等重要職能。此外,可以對PPP融資模式在特色小鎮發展中的典型性案例進行推廣、總結,在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標準化實施流程。
以PPP模式建立的特色小鎮,必須在合同中明確社會資本的相關投資回報。由于PPP項目大多屬于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必須要在社會資本收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因此參與特色小鎮建設的社會資本方一開始就要降低收益預期。其次,必須明確項目收益及補償來源,如特許經營收益和開發建設成本補償,政府可以通過支付可行性缺口補助或政府付費的方式給予社會資本合理的回報。最后,要明確項目周期。大多數PPP項目都有長達10-30年的運營過程,回報周期較長,要靠后期運營的收益來彌補前期投資。因此,需要社會資本方具有強大的運營能力,政府在公開招標社會資本方時要從長遠考慮,作出正確的選擇。
總之,政府和社會資本方都應以積極的態度進行盈利模式的設計與創新。政府部門可以借鑒國內外的成功范例,積極主動地為社會資本方提供合理適當的盈利模式方案。社會資本方則應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和理念上的優勢,向政府提供可行的盈利模式方案,在小鎮建設過程中通過技術或管理創新降低項目成本,提高小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聚集特色人才
PPP模式還可以為特色小鎮解決人才缺失的問題。企業可以為小鎮發展帶來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同時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小鎮的建設中,為小鎮的后續建設提供人才儲備。浙江的很多特色小鎮,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常山賞石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龍游紅木小鎮均采用了PPP模式。
2016年9月,特色小鎮創建經驗調研課題組在山東青島、威海、菏澤、淄博、濱州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張倩告訴記者,通過調研發現,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粗布、柳編等傳統經典產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急需大量專業人才,包括電商交易平臺運營管理人才、技術支持人才等。但由于這類特色小鎮大多位于農村或者郊區,收入水平、生活環境、休閑娛樂服務等方面與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有效地吸引、留住人才。
張倩認為,為了吸引人才,首先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政策。政府要著力為高層次人才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和眾創空間,在住房、收入等方面為人才提供優惠政策和補貼,并為高層次人才的長期更好發展提供一系列便利條件。其次,政府可以作為特色小鎮企業的中間人與高校對接,與相關高校簽訂畢業生實**、就業定向協議,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特色小鎮重在產業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和生命力所在。特色小鎮的發展,產業集聚度強、產業鏈完整是關鍵。張倩告訴記者,特色小鎮要提升造血功能,首先必須把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產業特色擺在顯著重要的位置,必須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術,重點聚焦前沿技術、新興業態、高端裝備、先進制造和歷史經典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要將特色小鎮打造成為一個創新創業的新空間,實現小鎮的自我造血功能。要著力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小鎮的產業生態,通過建成3A以上景區打造小鎮的自然生態,通過政府職能轉變打造小鎮的政務生態,通過強化社區功能打造小鎮的社會生態,形成產業、投資、創新、人才、服務等要素高度整合的眾創生態系統,從而提高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為以高校畢業生、大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主的“新四軍”,以及其他創業者提供一個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疊加,宜居、宜業、宜游的創新創業新空間。
特色小鎮PK美麗鄉村
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產業發展平臺,不局限于鄉村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為某些特色小鎮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環境基礎,但特色小鎮更為側重產業發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運作機制“活而新”等特征。張倩認為,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在概念、形態和功能上都有很大不同。
“每個特色小鎮背后都應該是美麗鄉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告訴《經濟》記者,經過幾十年來的自發努力和政府引導,全國的美麗鄉村模式有多種,如江蘇昆山體現了文化傳承型模式、休閑旅游型模式、高效農業型模式等復合型特點;浙江安吉體現了產業發展型模式、生態保護型模式、城郊集約型模式、環境整治型模式、休閑旅游型模式等復合型特點。
常紀文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的門票經濟和農家樂、民宿經濟比較發達,但是對經濟的整體拉動性較差,地方政府難以從中得到較大的稅費收益,政府財政難以壯大。很多地方政府也認為,發展工業才是壯大政府財政,創造村民就業機會,提高村民總體收入的有效方法。政府有了錢,也可以通過反哺農業的方式,持續性地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基于此,美麗鄉村的建設必須和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以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法律要求為約束紅線,吸引本地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本地的特色產業,如會議經濟、養老產業、物流經濟、互聯網經濟、特色工業等,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鎮一業一強項,一縣一態一特色”,使產業發展與自然村落相融合。
以浙江麗水為例,通過互聯網做大了燒餅品牌,建立了標準,年產值達到7億元;浙江安吉對竹子產業做足了文章,不僅發展了竹家具,還發展了竹纖維紡織產業。可以說,全國每三把椅子就有一把椅子產自安吉;江蘇昆山的大閘蟹銷往全球,電子產業的品牌也在全國頗有知名度;湖北潛江和監利的小龍蝦產業在國內也聞名,暢銷全國。這些特色產業依托和放大了先發和資源優勢,推進錯位式、差異化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有效拓展和利益共享,促進了城鄉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雙向流動,保證了本地的競爭力,對于構建同類縣域持續性地構建美麗鄉村具有示范性意義。下一步,國家應當鼓勵各地農村結合本地實際,發展電子商務、鄉村旅游、運動休閑、養生養老、家政服務等新型業態。從某種程度上看,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哪種發展模式,都應該抓住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