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第十四個國際檔案日,隨著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落成,由天禹文化集團策劃設計、施工布展的“蘭臺翰墨 家國春秋——明清歷史檔案展”已與觀眾見面,目前社會團體可預約參觀。此次展覽的展品是從1000多萬件文物中精選而出,記錄了明清的歷史社會生活,以檔案的視角,回溯那一段國家記憶。
展覽設計立足展品本位,深入發掘明清檔案文化內涵,突出一史館館藏特色,向觀眾揭示從皇家秘檔到國家文化遺產的內在邏輯,以文獻為骨、歷史為肉、文明為魂。基本陳列由五個部分組成,按順時針參觀流線,依序為:明朝掠影、清朝肇建、康乾盛世、帝國秋涼、抗爭求索。
在空間中,涉及宮廷部分,采用皇家建筑中的一些元素,如:文淵閣書柜、窗格、頂部鑿井、匾額等貫穿展覽空間,使得每個區域即獨立又富有聯系。通過頂部和地面營造基礎色調,皇家顏色貫穿整個展覽,保障各個部分整體協調統一。每個部分顏色區分通過小面積的標題版以及展板進行區分,使得空間既協調又有區分。
第一部分明朝掠影采用宮墻紅,符合朝代特點,檔案制度誕生于宮廷之內,易產生觀展帶入感;第二部分清朝肇建采用古樸的青色;第三部分康乾盛世用黃色帶來精致、華美的感覺;第四、五部分采用暗紅,與明朝部分形成首尾呼應。其中辛亥革命區域要相對明亮,表現民主革命的光明前途。
展覽不僅僅使用傳統的墻面作為空間劃分,更多的通過展品、半隔斷、借景等手段進行空間分割使得空間更通透,參觀更自然。
第一部分 明朝掠影
穿過序廳進入明朝掠影展區,以宮墻紅為主調,觀眾更易產生帶入感,契合古代皇家檔案服務于政權統治的屬性。開篇重點展品《大明混一圖》位于空間中心區域,觀眾可多角度觀看這幅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尺寸最大的彩繪輿圖。此件輿圖體量巨大(縱橫386*456cm),內容詳實,信息豐富。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由8幅卷軸拼接而成(202cm*452cm)反映了明代學者對天文的認知。此空間由實物、穹幕投影、展品拓展信息三部分組成。展區整體營造深邃空間感,頂部投影重點表現北星圖及南星圖星宿。仰望蒼穹,置身星空之下,為觀眾帶來沉浸式觀展體驗。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第二部分 清朝肇建
由于建筑結構將展覽劃分為兩個區域,在清朝展區前增設一個小序廳作為過渡空間,于白山黑水背景中,凸顯弓馬騎射雕塑的視覺張力,并在內容層面銜接第二部分清朝肇建。
“清朝肇建”展區以青色為主要配色,暗含自然與古樸氣息,與政權初立階段匹配。在努爾哈赤建政定都時期,重點展出《盛京城闕圖》和《莊妃冊文》兩件檔案。《莊妃冊文》作為封博爾濟吉特氏為莊妃的歷史記錄,根據展品的特殊意義與受封對象身份,提取沈陽故宮永福宮元素裝飾展區。局部設置香薰,豐富感官體驗。各部分起始區域投射部題名稱,提示觀眾展區變化。
第三部分 康乾盛世
康雍乾三朝奠定了強盛的清朝大一統版圖,本區域以《御筆平定西域戰圖》為主視覺形象,渲染空間氛圍。四周柜內展示紀略、方略、進單等系列檔案。康乾盛世,強大國力不僅反映在文治武功方面,也通過園囿興建、宮廷生活有所折射。局部還原宮廷室內裝飾,結合檔案展品設計小型多媒體展項,如消寒圖描紅游戲。
《金沙江上下兩游山水全圖》運用裝置藝術與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將原圖中山巒、浮云、灘流制成彩繪立體造型。墻面投影展示人物開鑿金沙江、修建水路、運輸滇銅等生產場景,配合水流音效,使觀眾如入畫境。因檔案尺寸較長,空間中設置一處查詢屏,可查看完整檔案內容。清代一直把尊崇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之道,崇文毓學展區采用文淵閣書柜造型作為空間裝飾,展臺陳列御制詩、講章等檔案實物,反映清代統治者勤學不輟和對儒學教化的重視。
第四部分 帝國秋涼
展覽最后兩個部分采用暗紅色調,一方面反映清朝由盛轉衰,另一方面與起始的明朝展區形成首尾呼應。此處空間設計采用半開放的圓形,體現鴉片戰爭后,中國門戶被迫打開,卷入世界資本市場的歷史背景。
道光秘密立儲諭旨并匣重點展品與正大光明匾上下呼應,定向音箱講解清朝秘密立儲制度。右側陳列嘉慶帝做皇子時書石鼓文檔案。
第五部分 抗爭求索
晚清政府統治下,各種救亡圖存的改良運動均以失敗告終,但民主革命的種子已在中華大地傳播。組合展出清帝退位詔書、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誓詞檔案復制件。使觀眾以親歷者視角回顧歷史,見證民族復興百年征程的開啟。重點展區《鴉片戰爭檔案》、《甲午戰爭檔案》、《辛亥革命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