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Shaw(邵志飛)是一位多媒體藝術的先驅人物,自上世紀60年代后期他便嘗試在自己的藝術裝置作品中融入互動性和虛擬性。在本次的藝術講座中(第一部分),Shaw談到了自己創作歷程的轉變——從 making things轉而創造cinematic experience的熱情,并配以多時期不同風格作品的展現。
“60年代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時人們開始說,藝術已經死了,為什么呢?我發現因為觀眾和藝術品之間的關系非常的無趣:人們只能站在離作品有一定距離的位置,去看這個作品;而這個作品本身是無法回應觀眾的。這種觀看的關系,已經讓觀眾失去了任何興趣,從而對藝術作品失去了信心。所以我就決定,我要改變的就是這種作品和觀眾之間互動的關系。
當時我選擇了用計算機語言來創作作品,因為計算機語言能夠在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建立一種持續的交流,因而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而且,計算機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單是一種硬件技術的發展,而它提供了一種軟件開發的無限可能性。所以通過計算機設計的作品,它的藝術表達張力和表現空間非常大。觀眾在觀看這些作品,在互動的時候,他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從而保持其對藝術作品的熱情和興趣!
Shaw的作品曾在全球各大主要美術館和藝術節活動展出,并率先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創造性使用上奠定了典范,隨后運用到虛擬和增強現實、身臨其境的可視化環境、通航影院系統以及互動敘事上。希望了解更多的朋友,可參考閱讀Jeffrey Shaw與Weibel, P.合著的《未來影院:膠片后的電影虛實》,由麻省理工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