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南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系列決策部署,著力探索具有黔南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成了以“都勻為龍頭、縣城為骨架、建制鎮為支撐、鄉所在地和人口集聚村為補的城鎮化體系基本構架。
5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26.4平方公里增加到18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36.5%提高到50.5%,棚戶區改造順利推進,20個城市綜合體、20個示范小城鎮初具規模。
目前,都勻市和獨山縣、三都自治縣先后獲批成為國家新型城鎮試點縣(市),甕安縣猴場鎮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特色小城鎮,貴定縣昌明鎮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
在小城鎮建設的道路上,黔南州以“產鎮互動、以產興鎮、以鎮促產,產鎮互補”為發展目標,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從聚集特色產業、提升人居品質、改造生態環境等方面處處發力,努力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集聚、傳統產業升級、體制機制靈活、文化內涵深厚、功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深入推進黔南山地新型城鎮化進程。
產鎮融合 業興鎮旺
走進黔南州20個重點示范小城鎮之一的獨山縣麻尾鎮,一家家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一排排廠房林立、一輛輛來來往往的大貨車……發展活力,撲面而來。
大力發展產業,是麻尾鎮近年來在小城鎮建設之中的關鍵手筆。
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處的獨山縣麻尾鎮,自古以來是兩地邊界貿易的重鎮,也是“貴州南大門”。近年來,麻尾鎮在小城鎮建設中以本地的比較優勢為基礎、以本地化產業為基礎構建“一區四園一港一基地”格局。通過搶抓國家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優化鋼鐵產業布局的機遇,推動園區鐵合金企業優化重組,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大增量。今年開工建設獨山港區暨泗亭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極具影響力的特鋼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不斷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麻尾鎮單是年產50萬噸新型錳材料的金孟集團,在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解決社會就業2000人以上。隨著該鎮裝備制造、物流以及輕工等主導產業板塊的不斷壯大,不僅聚集了小鎮人氣和財氣,也成為拉動獨山縣域經濟的重要馬車。
麻尾鎮產業與城鎮的融合發展只是黔南在小城鎮建設中,因地制宜探索產業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以產業為支撐,黔南建設了不少特色小鎮,不少小鎮走出了產鎮融合的路子。
近年來,黔南州積極探索“小城鎮 ”發展模式,要求轄區內106個鄉鎮明確未來5年內發展的主導產業,推進“小城鎮產業”“小城鎮+園區”“小城鎮+景區”“小城鎮+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模式。建成了貴定昌明、獨山麻尾、福泉牛場等一批工礦貿易型小城鎮,惠水好花紅、貴定盤江、甕安猴場等一批鄉村旅游型小城鎮,平塘卡蒲等一批民族風情型小城鎮和荔波甲良等一批生態保護型小城鎮,基本形成“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產城景融合互動的發展格局。
截至2018年8月,20個示范小城鎮新增小微企業731家,擁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401家,實現旅游產值155億元,新增就業人口5.5萬人。
特色為本 小城鎮百花齊放
為了避免“千鎮一面”,近年來,黔南州依據各地特色優勢資源,統籌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貿易、人流物流、產業支撐、資源要素等多種因素,為每一個小城鎮確定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使各個小城鎮差異化發展,打造自己的風格。
在甕安猴場鎮,紅色文化和千年古邑的歷史文化,讓這個傳統商貿重鎮華麗轉身為精品旅游目的地。巍峨的甕安大戲樓、厚重的猴場會議遺址每年吸引上百萬游客前來,拉動旅游收入上億元。
在荔波縣夢柳布依風情小鎮,緊鄰大小七孔景區和布依族文化優勢的疊加,讓這個小鎮子“火”了起來。
剛過的國慶節,無數海內外游客沉醉于地球綠寶石的美景,也沉醉于小鎮的美食、美景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陀螺、禾倉、兩片瑤服飾、大銅鼓等民族元素和瑤山三寶、脆骨瑤山雞、樟江孔雀魚等特色菜品更是讓游客大加贊賞。
每年春天,貴定縣盤江鎮音寨的金黃油菜花和雪白的李花交相輝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來。旅游業的發展讓小鎮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不同的稟賦不同的資源,賦予了各個小城鎮不同的發展道路,進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目前,黔南州根植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農業、中藥材等資源要素稟賦,依托大數據、大健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文化旅游業、新型建筑建材業等五大新興產業,以及煙、酒、茶、民族醫藥、特色食品工藝品等特色優勢產業,探索“小城鎮+產業”“小城鎮+園區”“小城鎮+景區”“小城鎮+大數據”等融合發展模式。建成了貴定昌明、獨山麻尾、福泉牛場等一批工礦貿易型小城鎮,惠水好花紅、貴定盤江、甕安猴場等一批鄉村旅游型小城鎮,平塘卡蒲等一批民族風情型小城鎮和荔波甲良等一批生態保護型小城鎮。
小鎮美麗 生活便利
今年搬到貴定縣云霧鎮的移民陳正艷一家就感受到了小城鎮的便利生活。
“以前在老家,想要買什么東西都不方便,只有等到‘趕場天’才能乘坐班車到鎮上購買,搬到鎮里的陽光家園小區以后,不管是辦事、看病還是買東西都很方便。學校離家又近,孩子放學后可以自己回家,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多一點時間上班賺錢,為家里減輕經濟負擔。”陳正艷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笑容滿滿。
建好建美小城鎮,是為了給一方百姓建造一個舒適便利的家園。近年來,黔南州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編制了《黔南州農村人居環境管控通用圖冊》《黔南州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發展規劃》。同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堅守兩條底線,突出“三生融合”,拒絕大拆大建、挖山填湖、貪大求洋,目前全州20個示范小城鎮綠化覆蓋率達56%,垃圾處理率達89%。
黔南始終堅持建管并重,不折不扣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100個示范小城鎮改革發展十條意見》,在推進“8+X”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宣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思路推動小城鎮產業發展的同時,實施黔南州鄉鎮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圍繞“一引領(強化規劃引領)保兩潔(保持環境整潔、保持水體清潔)、三提升(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城鎮綠化美化水平、提升城鎮管理水平)治七亂(治理道亂占、車亂開、推亂擺、房亂建、線亂拉、牌亂掛、渣亂倒”開展專項治理。
同時,黔南還積板做好經營小城鎮“大文章”,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管理和運營,著力提高小城鎮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
目前,黔南州小城鎮建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數據顯示,黔南20個示范小城鎮新增小微企業731家,擁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401家,實現旅游產值155億元,新增就業人口5.5萬人;20個示范小城鎮生產總值累計完成734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財政收入達42億元,增長2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56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46元。